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校园>英才辈出

英才辈出

英才辈出

【字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

 

  徐义刚,1966年生,江苏常熟碧溪人。1983年毕业于澳门人威尼斯3966登录入口,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1994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英国伦敦大学 Royal Holloway 学院地质系博士后。之后回国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4月起任所副所长,2010年3月起任所长.,兼任国际火山和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大火成岩省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IAVCEI中国委员会主席。Terra Nova,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副主编,《科学通报》编委。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3年)和“南粤百杰”(2013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李四光奖”,“孙贤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侯德封奖”等荣誉。 
    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深部动力学研究。成果包括:(1)系统总结了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限定了岩石圈减薄的时间和机制。(2)系统地论证了地幔柱活动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了岩石分类方案,揭示了地幔柱活动方式及其对矿产资源形成的关系。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多篇,在Lithos和Episodes 主编专集各一部;SCI他引3600余次,入选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基本科学指数地学高引用率科学家目录。

 ecf6930dc54e43b189805b70ad6fddc8.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 47届校友]

  1932年9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节水灌溉工程专家。1953年7月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节水灌溉研究与开发。90年代以来主持并完成8项国家及国际合作的重要节水灌溉研究项目,成果已在4省(市、区)累计推广166万公顷,增产粮食27.4万吨,节水13亿立方米,经济效益4亿多元。学术方面,提出了先进、实用的需水量和灌溉实时预报理论与方法和水稻节水高产的灌溉模式,首创性地提出了水分生产函数时空变化规律和作物受旱复水后生长产生“反弹”的理论及其指导节水灌溉的方法,为灌溉工程的运行、规划设计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先进、实用的节水理论与技术。
      近8年来,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0年获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颁发的国际农业节水技术突出贡献奖(该年全球仅茆智 一人获此奖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

  宁津生 1932年生于安徽桐城。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分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获“全国测绘行业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该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主持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其中四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编著出版教材、专著6部;翻译出版外文文献6部,发表论文近百篇。他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大都已成为我国物理大地测量领域的骨干力量。

  宁津生 校友  (45届)

 

 

 

中国工程院院士[龚知本]


  龚知本,1935年出生于江苏太仓,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澳门人威尼斯3966登录入口,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0年至197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1971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87年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至1987年任安徽光机所副所长,1987年至1995年任安徽光机所所长。1987年至1996年任国家863计划激光大气传输及自适应光学校正专题专家组组长。现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龚知本院士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大气光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在激光大气传输及其相位校正、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谱、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大气光学参数探测及其设备研制等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主持建成了激光大气传输及其相位校正实验系统,对激光大气传输湍流效应及其校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相位校正效率与湍流强度关系的定量实验结果等原创性成果;他负责建成的我国最大的公里级控温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大气分子吸收光谱实验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大量的高分辨率大气分子吸收光谱定量实验数据;他主持研制完成了我国最大的平流层气溶胶探测激光雷达、第一台可移动双波长米散射激光雷达、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和车载测污激光雷达等一大批大气光学参数测量设备,并系统地开展了大气光学参数测量研究,为我国大气光学学科及其工程应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龚知本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中国科学院等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获得国家863计划重要贡献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

  龚知本 校友(54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

  戴元本 校友 物理学家。1943年分配到合川国立第二中学。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学习,此后一直从事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因层子模型的工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戴元本 校友(43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宏嘉]

  黄宏嘉 校友 微电子学家。生于1924年8月5日。湖南临人。抗战时期,随父母到四川,就读于国立二中,1940年高中毕业。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被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科技大学(现上海大学)名誉校长,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在微波理论方面发展了耦合波理论,领导的研究组于1980年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单模光纤。论文选集《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1981年由美国纽约理工(原布鲁克林)学院出版;专著〈耦合模理论〉1984年由荷兰科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以来获美国发明专利三项。专著〈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微波方法〉1995年由John Wiley & Sons 出版。

   黄宏嘉 校友(40届)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祺]


  黄崇祺 校友 1934年11月7日出生,江苏常熟人。在中山中学读初中,在省熟中读高中。1953年在省熟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东北工学院。四十年来。他一直从事电工导电材料及其裸电线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为我国电工用铝导体和稀土电工铝导体提高导电率,解决了量大面广的国产的材料来源,并为达到工业化的稳定生产实现了技术创新,使我国的电工铝导体生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开创了铝包钢线,超高压扩径架空导线的研究,生产和应用;为我国铁路电气化建设用接触导线的研究生产和发展作出贡献。

   黄崇祺 校友(53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文英]

  尹文英 校友 昆虫学家。1922年10月18日生于河北省平乡县。在合川国立二中女中分校读书,1943年高中毕业。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81年起应邀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1989年为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在研究形态独特的红色华虫元胚后发育的基础上,1983年提出了原尾虫系统发生新概念,据此将全世界已知54属重新建立成2亚目8科17亚科的新的分类系统,已得到当代国际通行的共识和广泛采用。

   尹文英 校友(43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效祥]

   张效祥 校友 计算机专家。生于1918年6月26日。浙江海宁人。1938年春至1939年秋就读于国立第二中学。1938年武汉大学电机系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50年代末领导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仿制,并在此后的35年中主持中国自行设计的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70年代中期领导和直接参与并率先在中国开展多处理器并进行计算机系统国家项目的探索与研制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于1985年完成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计算机系统。

   张效祥校友(39届)

 

 

 中国工程院院士[时铭显]

  时铭显 校友 化工工程设备专家。1949年省熟中高中毕业后考入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毕业,被保送入清华大学石油系作研究生。1953年石油系分出来成立北京石油学院,于是也随之转为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研究生,因创办新专业,又转为攻读“炼厂机械”专业,随当时来华的苏联专家学习。1956年毕业后就留校任职,先后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职。1969年底,又随迁校到山东,改名华东石油学院。1984年调回北京,此后学校改称石油大学,分为北京与山东两地办学,便在北京任教。1993年晋升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1993年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主要是指导研究生,从事石油化工装备方面的科研工作,担任国家攻关项目及部委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被国家教委与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被国家教委,科委评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被石油部评为“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员”和“北京市劳动模范”等。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时铭显 校友(49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盛金章]

  盛金章 校友 古生物学家。1921年5月15日生于江苏靖江。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同年考入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历任技佐。1949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系分会主席。现兼任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微体古生物学报》主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主要从事蜓类和二叠纪生物底层学的研究,建立了我国北方石炭系及南方二叠系的蜓类化石带,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分统建阶打下了基础。为争得将以我国地名命名的“长兴阶”列入国际年代地层柱,作出了贡献。已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专著7本。

   盛金章 校友(42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陶诗言]

   陶诗言 校友 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国家环境保护局顾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技术顾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候研究计划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长期从事大气环流和天气动力学研究工作,并为中国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天气预报专家。对中国寒潮和梅雨的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划分了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指出我国长江流域的梅雨与东亚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突变有密切关系。是我国最早将卫星资料用于大气分析和预报的研究者和指导者之一。对亚洲季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东亚季风是独立与南亚季风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系统研究中国暴雨的活动规律,机制和预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陶诗言 校友(38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

  王元 校友 数学家。1930年4月30日生于浙江兰溪(原籍江苏江)。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研究室主任,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研究。50年代至60年代处,首先在中国将筛法用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并证明了命题{3,4},1957年又证明了{2,3},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此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其成果为国内外有关文献频繁引用。与华罗庚合作于1973年证明了用分圆域的独立单位系构造高维单位立方体的一致分布点贯的一般定理,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华-王方法”。70年代后期对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做了系统总结,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80年代在堆垒数论方面,将施密特定理推广到任何代数数域,在丢番图不等式组等方面取得先进的研究成果。

  王元 校友42年入学

 

 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徐皆苏]

   徐皆苏 校友工程力学专家。1922年5月27日出生,江苏省苏州人。1938年初,进入合川国立二中高中部,1940年秋高中毕业,进入兵工学校大学部读造兵系。1947年进美国司丹福大学研究院。1948年得机械工程硕士,1950年得工程力学博士。早期从事弹性力学理论,薄壳理论,线性振动问题,及非线性振动问题的研究。1963年以后,研究转向结构系统的稳定性能理论的研究,重心是在有关参数激发振动及跳远性稳定等问题。同时也进行有关延迟动力系统稳定性理论的研究。创立一项整体性能分析的新方法,此方法取名为“胞映射方法”。最近(1994年以后)更利用“偏序论”将胞映射向另一方向进一步发展。美国及国际科学委员会成员:1985年--1989年任美国国家科学院,理论及应用力学委员会委员,1985年以来任联邦德国洪堡德(Himboldt)基金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1964年--1965年获美国葛根汉姆奖,1973年--1974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勒研究教授奖。1980年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百周年纪念章。1986年获联邦德国洪堡德基金,资深美国科学家浆。1988年入选美国工程学院院士。1995年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迈葛尔斯塔德奖。 
  徐皆苏 校友(40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立铭]

  杨立铭 校友 理论物理学家。1919年2月20日生于江苏溧水。抗日站争时期流亡到四川,就读于国立二中,1948年高中毕业。1942年7月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机械系。1946年4月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师从M.玻恩教授,1948年12月获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助理到1951年10月。1951年12月致1952年7月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9月至今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留学期间,曾在量子化规则,流体统计理论及原子核数的统计解释等方面取得了有特色的理论成果。回国后集中研究原子核理论,特别是核多体理论及核集体运动。对50年代以来由实验及唯象分析揭示出来的原子核低激发区的主要自由度及动力学对称性进行祥尽的微观研究,提出算符化的波戈留波夫变换,较严格地处理了粒子关联对的结构,从而为唯象理论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并由此对后者加以扩充。
  杨立铭 校友(38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鲍亦兴]

  鲍亦兴 校友 应用力学专家。1930年1月生于南京。1942年至1946年就读于国立第二中学实验班。1951年毕业于 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1955年获美国任色列理工学院应用力学硕士,195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应用力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系教授,台湾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教授。198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鲍亦兴 校友41年入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

  吴良镛 校友 建筑学家。生于1922年5月。江苏南京人。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1946年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培养建设人才和师资队伍做出贡献。在建设实践方面,多年来参与北京市及其他省市规划工作:天安门广场改建工作,北京市图书馆设计,唐山地震后的改建工作,北京市亚运会建设研究,北京市危房改造等。参与学术组织建设,50年代筹建中国建筑学会,80年代发起组织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吴良镛校友(40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汤定元]

  汤定元 校友 物理学家。1920年5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助教。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1951年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名为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1962年任研究员。并曾任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红外线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留美期间发现金属Ce的高压相变起源于原子半径的突然收缩(可解释成4f电子被“挤入”5d电子态);首创金刚石高压容器,成为国际上高压物理研究的重要仪器。1957年对锗光电导光谱分布作了定量的解释,实验证实表面复合在光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的理论被国内外著名学者引入专著。在我国开创了窄禁带半导体分支学科,带领科研群体对碲镉汞晶体的材料器件和物理性能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开创和参与多种器件的研制,包括太阳电池温差电致冷器,半导体高能粒子计数器以及硫化铅 ,热敏电阻,锑化铟,锗掺汞和碲镉汞等红外探测器,其中许多器件已成功地用于我国空间遥感和军事探测等先进装备中。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译著12种。

b059e1ae805d441fab2c9b5dd9a77297.jpg


分享到:
快速导航
×

用户登录